欢迎光临半岛体育官方网站下载/半岛中心专业的全自动包装设备生产厂家

我们的包装机设备广泛用于各个领域

以高效稳定人性化为主导做好客户的坚定后盾

首页 > 设备分类 > 基础型单列包装机


【决战完胜 脱贫攻坚】打通致富路径 提升脱贫成色

时间: 2024-02-12 11:05:27 |   作者: 半岛体育

  • 产品详情

      11月8日,平陆县张店镇风口村,贫困户王伟政与同伴正在占地1300余亩的中农乐“桃花源”主题公园里忙碌着,土地流转金加上每月上千元的工资,让果林里溢满了欢笑声;黄河之滨的杜马乡东坪头村,贫困户王连生的农家乐一下子涌进了十几个游客,他们刚观赏完地窨院传统风俗活动——娶媳妇,闹着要吃农家饭;该县利丰职业培训学校里,村民们正专心听课,再过不久,这些靠天吃饭的庄稼人就将分赴各大城市,成为赚工资的产业工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脱贫攻坚这6年,山多地少的平陆县,分类规划扶贫产业,全方面实施技能培训,不断拓展致富路径,提升脱贫成色,产业越来越强,百姓越来越富,乡村越来越美……振奋人心的脱贫画卷徐徐展开,振兴发展的欢歌笑语在这里响起。

      “这是我们最新研发的枣油桃2号,又叫小公主,品质绝佳,没出地头就被抢光了。”张店镇风口村中农乐“桃花源”主题公园负责人宋小平高兴地说。收获季节,平陆脱贫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水果迎来了大丰收。

      平陆境内沟壑纵横,山多地少,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但其北高南低、暖阳高照的独特地理条件,为各类水果和干果提供了优质生长环境。肥沃的黄河滩涂,又非常适宜蔬菜生长。

      根据不同的地理特点,平陆县委、县政府整合扶贫力量,落实扶贫政策,完善基础设施,构建起县西玉露香、县东干果林、沿河大棚菜的产业扶贫格局。

      “针对全县水果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滞后、果品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政府先后投入4545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了老果园间伐改造、新品种栽植改优、果园土壤改良等十大工程,实现了果业跨越式发展。”平陆县委副书记翟纪亭说。按照“政府买树苗、群众建果园、服务全覆盖、示范有样板”的发展要求,群众新建果园,县财政每亩补贴500元,先后引进发展果品新优品种30余种,全县水果产业迅速壮大。同时引进中农乐果业科技集团,建起占地1300余亩的“桃花源”桃果产业基地,在各乡镇设立技术服务站,对农户进行培训帮扶,用技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用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目前,全县果品总面积35万亩,年产量6亿公斤,产值11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5600元。果业慢慢的变成了平陆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为巩固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茬西瓜收入2万多元,新栽的西红柿不久也能上市销售,看样子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后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董爱珍正在蔬菜大棚里忙碌着。去年,张村镇筹资900多万元,在黄河滩涂流转土地120亩,建设高标准智能化日光温室大棚22栋、海容模块大棚2栋,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优先承包给贫困户经营。如今,在张村、常乐、张店等乡镇,2000余个、5000余亩温室大棚连片成园,构建起沿河蔬菜产业新格局。

      东部山区的6.4万亩干果经济林是平陆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万余亩红彤彤的花椒满山遍野挂满枝头,吸引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往常不起眼的小花椒等干果,撑起了脱贫致富一片天。

      特色产业,活了经济、富了百姓、红了乡村,成为脱贫攻坚的“新动能”,吸纳就业的“生产线”和拉动投资的“新引擎”。

      带着黄土味道的风,吹过东坪头村一望无垠的果园,远处闪着银光的黄河、岸边的薄雾、山间的油松林和公路旁挂满了“红灯笼”的柿子树,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田园山水画。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杜马乡东坪头村,独特的不只碧波荡漾的黄河故道,还有保存完好的传统地窨院。在地窨院和土窑洞之间,步移景换,各色景致美不胜收。

      赏民俗、尝美食、买特产,依托独一无二的地窨院、“黄河谣”,民间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完美融合,为东坪头村每年吸引游客近万人。贫困户王连生和妻子袁俊丝依托乡村游,办起了农家乐,每年直接增收2万余元。

      坡底乡马泉沟,是中条山长命河出口的一个自然村,因生产“水化柿”而驰名,依托该村独特的红叶资源,平陆县大力开发旅游产业。红叶随摄影镜头走红,也带火了水化柿饼的销售,村民自家产的土鸡蛋、农家馍等也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土特产。如今,这里的水化柿饼每公斤卖到了50元,仍供不应求。昔日封闭的山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平陆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资源禀赋。”该县招商引资办公室主任马永杰说,平陆拥有的85.2公里黄河沿线,是离黄河最近最漂亮的黄河观光带。巍峨的中条山又赋予了平陆壮丽的自然风光。“以黄河1号旅游公路为轴线多公顷湿地,发展农旅融合,打造湿地农业观光带;以县东茅津古渡等沿线余个旅游点为依托,发展文旅融合,打造黄河观光旅游带,开发沿线贫困村落农家游……”

      农文旅融合,直接带动了沿黄沿山贫困村落的发展,旅游产业成为贫困群众就业致富的新渠道。

      十余台电动缝纫机交织着欢快的音符,硕大的吨包袋在村民手中辗转腾挪、渐渐成型。龙源村45岁的杨淑芳和记者说,一个月下来能挣2000元左右。“孩子上大学的学费不用愁了。”类似的扶贫车间,平陆县宇泽包装制品公司设立了23个,就近吸纳83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村里的两个培训班刚刚结业,一个教保健按摩,一个教果树管理。”村委会主任张军恩说,龙源村地处山脊,50岁以下的劳动力大都选择外出打工,但因缺乏技能,只能打小工,收入不高,村里273户,贫困户就占了125户。

      “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带动一片”。平陆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技能脱贫的平陆模式,择优确定了平陆利丰职业培训学校等4家定点培训机构,16岁-53岁的就业困难人员全部纳入职业培训范围。

      2014年开始,平陆县每年组织果树管理、电建、家政等专业技能培训。43岁的贫困户李喜平以前打小工,连个媳妇都找不到。自从参加了大车司机培训,考取了驾照,当上了半挂车司机,现在每月工资有1万多元,已如愿找到了另一半。

      “完成培训后,我拿到了中级焊工资格证书。如今在江苏打工,每月工资8000多元。贫困帽子摘了,生活更有奔头了。”村民赵军奎说,他的媳妇邵春芳,学习家政后,在县城实现就业,月工资2500元。去年,夫妻二人回到村里,将家里的旧房重新翻盖。

      龙源村的李喜平、赵军奎,是平陆县“一人出门、全家脱贫”全民技能提升工程的一个缩影。如今,培训内容也在拓展,电子商务、足部修护、厨师、美容……县里不仅免费培训,还主动对接市场,保证学员出了学校就进公司、离开课桌就有工作。

      产业,是拔穷根、开富源的治本之策;就业,是贫困户摆脱贫困的强大支点。平陆县正是抓住了扶贫产业和培训就业的致富路径,才让脱贫攻坚底色更亮、成色更足,让一曲曲幸福之歌永久回荡在美丽乡村……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标注明确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